
深夜對著手機傾訴心事的你,是否也曾想過:這些話如果不是對人,而是對AI說,能不能一樣帶來安慰?在數位時代,我們越來越習慣透過螢幕表達自己。當心裡的話更容易對AI說出口時,這樣的自我揭露,真的能帶來心理上的療愈嗎?或許答案就在我們與科技的微妙距離中。
為什麼「自我揭露」這麼重要?
LSE 2025 的研究正是在探討:人們在跟AI聊天時的「自我揭露」,到底能不能產生類似真實關係的療效。
自我揭露代表著信任感。 在真實的親密關係裡,分享內心能夠促進連結。當這種分享發生在AI對話時,我們是否也能感受到同樣的釋放與支持?你覺得呢?
但AI「朋友」靠譜嗎?風險與挑戰
隨著研究的深入,也有人開始擔心:AI或許能傾聽,卻不一定能真正理解。這裡就有可能帶來風險——使用者把AI視作「朋友」時,會不會反而忽略現實生活中那些像家人圍坐談心般的真實支持?
另一個挑戰是隱私。 我們向AI說出的心裡話,它們會去哪兒?安全嗎?這是每個人都需要謹慎思考的。
如果把AI當作一種輔助,而不是唯一的依靠,是否能找到更平衡的心靈支持方式?
研究提醒我們:依賴與清醒的平衡點才是關鍵。AI或許能成為一種暫時的陪伴,但真正的療愈仍需要來自現實世界裡,那些能看見你表情、聽見你語氣的真實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