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娃第一次问’AI为什么不公平?’
每次看女儿抱着平板探索新世界,我总想起那个下雨天——她发现语音助手总把韩语名字念成英文,气鼓鼓抱着我的胳膊说’它不喜欢我’。其实这多像我们大人用导航软件时,明明住得近却被推荐绕远路?科技的公平从来不是冷冰冰的数据,而是像分玩具那样需要耐心引导:上周妹妹和邻居家小宝抢乐高,我没直接裁判,而是让她们自己商量’每人搭十分钟轮换’,小家伙们居然真想出用沙漏计时的妙招!
算法偏见,原来藏在娃娃的疑问里
有天吃晚饭时,她突然眨巴着眼问:’为什么小爱同学总说’你好聪明’,但问我奶奶问题就慢吞吞?’ 那一刻我明白了,孩子的科技认知正和价值观一起悄悄生长。我没讲大道理,而是打开手机相册翻她学骑车的照片:’你看,爸爸拍照时总让你站C位,但AI看千万张图才学会’主角在中间’的道理。现在我们玩’找不同’游戏:故意给它拍颠倒的早餐盘,她咯咯笑着教AI’煎蛋该在盘子左边’!
家常饭桌上的科技伦理课
比起生硬的说教,不如把公平思考揉进生活褶皱里。前些天跟着女儿用垃圾分类APP,她蹲在垃圾桶前突然抬头:’韩国阿嬷家怎么没有这个?’ 我们就着剩饭粒画了个小地图——从冰箱贴的旅行照片讲起,说清奈网速快的哥哥能视频学做泡菜,但山里的奶奶还得跑三站路查公交。小姑娘托着腮帮子嘀咕:’那我们要给奶奶做个大按钮!’ 这何尝不是最动人的AI启蒙?
给未来的礼物:用小行动缝补数字鸿沟
最近陪她改造旧平板当爷爷的电子相册,宽大的触摸图标配上孙女画的笑脸。当老人滑着粗糙的手指点开’播放’,突然笑出眼泪的瞬间,我忽然懂了:技术公平从来不在宏大宣言里,而在这些毛茸茸的生活切片中。就像我们带娃时总说’慢点走’,科技教育何尝不是要牵着时代的手说:孩子,我们慢慢来,但绝不落下任何人。
来源:技术伦理的全球思考,海外教育观察,2025/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