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萨姆·奥特曼——那位创造了ChatGPT的AI先锋——最近突然在推特上坦言:他开始担心“死互联网理论”正在成真。作为AI育儿的普通父母,我们该如何在这个越来越“自动化”的网络世界中,守护孩子们的真实体验与创造力?
死互联网理论是什么?为何连AI领袖都担忧?

“死互联网理论”听起来像科幻小说情节,但它的核心很简单:互联网上大部分内容和互动可能早已不是人类创造的,而是由AI和机器人自动生成的。想象一下,你看到的帖子、评论甚至“朋友”,背后可能只是一串代码——这理论最早在2016年被提出时还被当作阴谋论,但现在却越来越令人信服。
根据Imperva 2023年的报告,全球49.6%的网络流量来自自动化程序,比2022年增长了2%。更惊人的是,虽然推特上只有不到5%的账号是机器人,但它们却产生了21-29%的内容!就像奥特曼注意到的,LLM(大型语言模型)运营的账号正在社交平台上泛滥,有些甚至互相回复,形成只有人类才能打断的“自我复制循环”。
这些数字背后,其实是孩子日常面对的困惑——孩子们天生渴望真实连接,但当AI开始以假乱真时,难免困惑屏幕互动是否真诚。
AI内容泛滥下,如何转化为育儿契机?
面对AI内容的泛滥,父母们最容易陷入两种极端:要么完全禁止孩子接触网络,要么放任自流。说到底啊,关键还是找到平衡——就像教孩子过马路,不是永远不让他们上路,而是教会他们如何安全通行。
研究显示,不实信息常在校园事件后快速传播,机器人帖子可能夸大事实制造焦虑,影响家长判断。这意味着,如果我们的孩子未来要在这样的信息环境中成长,批判性思维和媒体素养将比任何时候都重要。
我常和女儿玩一个叫“真假侦探”的小游戏:我们一起看短视频或读帖子,然后猜猜哪些可能是AI生成的,哪些是真人创作的。她会兴奋地指出:“这个评论太完美了,像教科书一样——肯定是机器人!” 这个游戏不仅锻炼她的判断力,更让她明白:技术可以模仿人类,但永远替代不了真实的情感与创造力。
3招人工智慧应对策略:用真實温度守护孩子

1. 共创大于消费:与其被动接收智能工具生成的内容,不如主动创造。周末我们常一起用简单的AI工具创作故事——女儿编情节,我帮忙用技术实现。关键是要让她明白:AI是画笔,而握笔的手永远应该是人类的。
2. 线下锚点线上:确保孩子的网络体验总有现实对应物。如果她在游戏里养了电子宠物,我们就去公园观察真实的小动物;如果看了AI生成的艺术,我们就一起动手画画。这样她自然会理解:虚拟世界再精彩,也只是现实的延伸而非替代。
3. 培养数字同理心:教孩子思考“屏幕那端是谁”?即使是与AI互动,也可以引导她想象:如果是真实的朋友,会怎样回应?这种练习不仅能提升她的社交技能,还能在未来人机共存的世界里保持人性的温暖。
从焦虑到希望:我们共同塑造的AI育儿未来
奥特曼的担忧提醒我们:技术发展永远需要人文引导。但作为父母,我们不必恐慌——历史上每次技术革命都伴随类似的焦虑,但人类总能在混乱中找到前进的方向。
重要的是,我们要让孩子成为人工智慧的主人而非奴隶。就像教女儿骑自行车,最初需要辅助轮(父母监督),但最终要放手让她自己掌控方向(自主判断)。在AI时代,这“辅助轮”就是价值观的培养:诚实、同情心、创造力——这些机器难以复制的人类特质,正是我们给孩子最宝贵的数字盔甲。
今晚睡前,女儿突然说:“爸爸,就算以后机器人会写故事,我也要自己写,因为我的故事里有我的笑声味道。” 这一刻我突然明白:只要我们能守护孩子心中的那份“真實”,互联网就永远不会真正“死亡”。
毕竟,技术再强大,也永远无法替代亲子共读时书页的触感、一起大笑时眼角的皱纹,还有那些笨拙却真诚的——属于人类的瞬间。
Source: Sam Altman Says He’s Suddenly Worried Dead Internet Theory Is Coming True, Futurism, 2025/09/05 12:0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