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與教會事工:爸爸的智慧平衡指南

教會兒童活動中使用平板與手工藝混合場景

每次開會前,我都會和女兒玩「智慧藏寶圖」遊戲。用AI畫出路線圖很容易,但必須 親自教導她禮貌問路 才能獲得對街馒头店李阿姨的驚喜彩蛋!這就像教會事工——再強的 科技也不能取代真摯互動,得用智慧把數位與人文調成完美的「金黃蛋黃派」比例呀!你記得最初碰到AI助手時的那種興奮與忐忑嗎?

AI在教會事工閃耀之處

教會投影螢幕顯示AI規劃的社區幫助路線圖

「爸爸!AI可以把百年堂史做成漫畫耶!」女兒抓著全家福照邊喊边跳。自動化行政流程如呼啦圈般的流暢,节省的宝贵时间能转化成更多实际关怀!但就像教小朋友背單字,AI雖能瞬間生成講道大綱,卻無法感受聽眾心中的「屬靈颱風天」啊!

你身邊有沒有哪次聽眾反應讓AI完全措手不及的經驗?

永遠不可替代的人文核心

年輕傳道人手繪探訪地圖筆記

那位獨居長者的眼淚打濕了AI列印的關懷卡紙,卻主動伸手緊握王執事的手——

再精密的算法也計算不出這份脫離程式框架的「守望溫度公式」

。就像我永遠不會讓AI替女兒編織睡前故事,有些屬靈種子必須用「呼吸交織的耳語」撒入心田!

你有試過用AI生成關懷訊息嗎?對方收到後有什麼溫暖或有趣的反應?

維持人性化接觸的工作原則

教會志工手持平板跟社區兒童玩互動聖經遊戲

就像我們全家在溫哥華湖畔散步,用AI規劃路線,也別忘了抬頭享受微風拂面的驚喜!教孩子問路時,我總讓他們先演練:「先確定十字路口紅綠燈,再確認電腦導航是否停在正確斑馬線!數位輔助工具要像登山杖而非義肢」同樣的道理:用AI設計青年靈修小卡時,一定要保留手寫代禱項目的空間,因為筆跡裡藏著未成形的屬靈呼喊!

你是否發現某些傳統互動方式反而讓青年更有共鳴?快來分享經驗吧!

你的事工角色為什麼無法被取代

教會牧師與青少年面對面談心

今天女兒因交友問題啜泣,科技再強也處理不了這份混著學校生活和神學思考的渾沌。當看到AI試圖安慰喪妻老者的交談紀錄,突然明白事工就像教跳房子:AI能完美繪製方格,唯有人能教導在跨步時如何接住跌倒的心跳。

最近你幫孩子解決問題時,有沒有意外發現無法被技術替代的陪伴瞬間?

輕鬆上手AI的五把小撇步

教會特刊上用AI設計的服飾色塊分析

把AI介紹給傳統群體就像教奶奶用智慧冰箱!先建立「安全網」:每日保留十五分鐘用實體時間手抄金句,每月舉辦「斷電事工日」。最重要的是!要像 撒種比喻加入AR導覽,讓科技成為觸摸者認識真理的祝福橋梁!

你也想試著設計特別的數位與實際混合活動嗎?第一次嘗試最適合從哪裡出發?

來!回想最初和孩子一起玩「智慧藏寶圖」遊戲的那份純真好奇——AI是我們的導航,而每個人心裡最柔軟的那份連結,才是終點閃耀的真正寶藏呢。

來源:牧者能否運智AI於教會事工?,創世記答復,2025/09/12

最新文章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