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中国在全国范围内暂停AI来防止学生在高考中作弊时,许多人感到震惊。随着讨论深入,我们会发现这背后其实藏着值得父母们深思的启示。1300万考生,为了有限的大学名额,经历了关乎未来的考试,而在这关键时刻,阿里巴巴、腾讯等大公司临时关闭了AI工具的图像识别功能,避免学生通过拍照获得即时答案。这是一次极具象征性的举措。它不仅是对考试公平的捍卫,也是对科技使用边界的一次提醒。作为父母,我们或许更该问:当孩子们在成长中面对这样的工具时,我们该如何引导他们,让AI成为助力,而不是捷径?
AI是否威胁教育公平与诚信?

研究显示,中国的AI教育干预措施是在高考期间临时关闭关键功能,确保1300万考生在这场决定命运的考试中不被AI”捷径”干扰(The Guardian)。这种做法看似简单,却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在教育中,公平与诚信依旧是不可动摇的基石。
作为父母,我们常常面对孩子的”能不能快一点完成作业”的请求。AI工具就像一条捷径,能瞬间给出答案,但若孩子习惯依赖,很可能失去自己思考和尝试的机会。这里的关键不在于禁止孩子使用,而是帮助他们理解:真正的价值,不是答案本身,而是寻找答案的过程。
思考:当孩子依赖AI快速完成作业时,我们是严格禁止,还是引导他们探索知识的乐趣?
AI教育伙伴还是拐杖?

在美国,类似的讨论同样激烈。有人认为可以借鉴中国的模式,在标准化考试如SAT或ACT期间采取临时限制(WebProNews)。这说明全球都在纠结一个问题:AI究竟是学习的伙伴,还是依赖的拐杖?
这让我想到一次假设的场景:孩子在家做数学题时,忍不住想拿出平板拍照找答案。就像上周邻居孩子那样,也偷偷尝试过。如果我们在旁边,能不能把这一刻变成一次对话?比如说:”答案并不重要,咱们来看看思路,你觉得第一步该怎么走?”这样,AI就能被重新定位成学习的伙伴——提供提示、陪伴探索,而不是直接送上结果。
当我们把AI从”答案提供者”转变为”思考伙伴”,孩子才能真正理解学习的真谛。
父母如何建立AI教育边界?

中国的做法提醒我们,边界感是必要的。就像操场上也有规则,孩子们才能安心奔跑。AI工具在学习中同样需要”边界”,而设定边界的责任,很大一部分落在父母肩上。
但边界并不是硬性规定会让科技失去温度。我们完全可以用一种有趣的方式来引导,比如规定学习任务完成后,可以用AI来查找趣味知识或创意灵感。换句话说,把AI从”作弊帮手”转化为”好奇助推器”。
这里有个小点子:可以试着和孩子玩”谁的问题更奇怪”的游戏,让她通过AI提出最稀奇古怪的问题,然后一起讨论答案。这样,孩子不仅享受探索的快乐,也学会区别”学习任务”和”好奇心探索”。
思考:如何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使用习惯?
AI时代需要哪些未来技能?

随着AI教育普及,孩子们未来的竞争,不仅在于会不会使用工具,而在于能否在诱惑面前坚持诚信,在挫折面前保持韧性。这也是我们作为父母最希望他们学到的:责任感和坚守。
一份来自Bloomberg的报道指出,中国的AI暂停不仅是技术性操作,更是一种治理实验,显示出对未来教育公平性的重视(Bloomberg)。这其实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孩子们未来面对的挑战,不仅是如何掌握知识,更是如何在技术洪流中保持自我。
教育的本质,不是教会孩子如何应对机器的挑战,而是如何在机器时代依然保持人性的光辉。
给父母的AI教育温暖提醒

当我们看到中国的AI暂停时,不妨想一想:我们的家庭是否也需要这样的小小”暂停键”?或许不是针对AI,而是针对那些让孩子分心的事物。适时的暂停,能让孩子把注意力放回到真正重要的事情——努力、探索、成长。
最终,父母能做的不是替孩子夺回每一次选择,而是陪伴他们建立判断力和责任感。或许这才是教育中最珍贵的财富。
所以,下次当孩子问:”能不能用AI帮我写完?”时,我们不妨微笑着回答:”可以啊,但更期待看到你自己的答案。”这句话,也许能点燃孩子心里那份最纯真的自信。
思考:当AI像潮水一样涌来时,怎样让孩子站稳脚跟?
Source: China restricts AI across the country to prevent kids cheating — America could learn from it, New York Post, 2025-08-19 17:27: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