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你博士毕业时,AI已经消失了。”——这是Jad Tarifi的直言。他是Google第一支生成式AI教育团队的创始人,如今却提醒年轻人:别把博士当成进入AI世界的必经之路。听起来有点冲击,但也让我们这些父母心头一震。孩子们还在小学操场上奔跑,这股科技浪潮却似乎在一瞬间被加快了节奏。我们要如何在这场变革中帮助他们找到方向?
博士学历还重要吗?AI时代家长如何思考?

Jad Tarifi的话语犀利:”AI在你完成博士之前就过时了。”这不仅是对学术道路的提醒,更是对未来节奏的一次敲钟。他自己曾在2012年拿到AI博士学位,靠着这份学历进入Google。
但如今,他却劝年轻人别再把博士当成通往AI的高速路。在这股科技浪潮快速变革的时代,对我们父母而言,这意味着什么?是不是孩子的未来学习也会面临”学到一半,世界已经变了”的状况?这让人深思。我们当然希望孩子有稳定的知识基础,但也不得不承认,光有文凭没用啦,可能无法保证未来的竞争力。
AI发展太快,如何守护孩子的学习节奏?

AI的更新迭代快到令人咋舌,Tarifi甚至直言4、5年后它可能完全不同。可孩子的成长却不一样,在这股科技浪潮中他们需要慢慢摸索、反复尝试。成长的美好在于节奏感:今天在操场上学会分享,明天在画纸上画出奇思妙想,这些看似缓慢的小积累,才是他们真正的”长期投资”。
换句话说,AI的发展像高速列车,而孩子的学习更像散步,甚至像小火慢炖汤,慢慢熬出香气。我们不必焦虑散步比不过列车,而是要确保孩子的步伐稳健、充满好奇。我们的目标不是让孩子跑得比AI更快,而是让他们在属于自己的节奏中稳步前行。
家长如何应对AI与孩子成长的差距?

这种落差给家长的启示是什么呢?Tarifi的提醒,其实是给父母的一个提示:别盲目追逐头衔和趋势,而要关注孩子能否灵活应对未来。面对这股科技浪潮的挑战,那我们可以怎么做?
第一,培养好奇心。孩子如果能对任何新鲜事物保持探究,就不怕未来科技更迭。
第二,注重实际体验。与其让他们死记硬背,不如一起做实验、拼搭、画画,让知识与生活相连。
第三,教会他们平衡。科技是好伙伴,但也要留出时间跑跑跳跳、和朋友玩耍。周末时,不妨带孩子在社区骑单车,或者饭后一起切水果、聊聊天,这些普通时刻,比任何屏幕更能留下温度。就像Tarifi强调的”人类连接”,这才是机器无法替代的力量。
一个小小的家庭游戏:发现与提问

或许我们可以在家里玩一个”为什么”的小游戏。比如在吃水果时问一句:”为什么苹果会变黄?”孩子可能天马行空地回答,而我们再和他们一起查资料、动手尝试。上周女儿就问过我:”为什么月亮会跟我走?”我们拿着手电筒照着橘子,演示给她看,她笑得前仰后合。这个过程,比死板的知识更能激发他们的探索心。
这样的练习,其实就是在帮孩子提前适应未来:面对未知,保持提问,敢于寻找答案。这比任何文凭更有力量,因为它培养的是孩子面对未知世界的能力。
未来不确定,孩子需哪些关键能力?

Tarifi的观点虽然尖锐,却提醒了我们:在这股科技浪潮的未来,工作与学习不会再是”一次性选择”,而是不断调整的旅程。博士学位可能不再是唯一的门票,但孩子的好奇心、创造力和韧性,才是他们真正的通行证。
作为父母,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这个快速的时代里,守护他们慢慢成长的节奏。让孩子一边追逐操场上的阳光,一边也能在未来的风浪中稳住脚步。十年后回头看会发现,孩子眼里的光比任何证书都珍贵。
Source: Ex-Google GenAI founder says “AI is going to be gone by the time you finish a PhD” — higher education degrees can’t keep up, Windows Central, 2025-08-19 15:1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