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中国家长,听到前Google AI负责人的言论,听完后背一凉。他说高等学位正在过时,像医学或法律这些需要多年苦读的专业,可能在毕业时就被AI超越。当高考仍是无数家庭的战场,当学位仍是许多父母的寄托,这样的未来预言令人深思:我们的孩子该如何在AI重塑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跑道?
专家警告:高等教育学位真的会过时吗?
这位专家曾是Google首个生成式AI团队的创始人,他警告说,花上七八年读医学或法律,等你走出校门时,AI可能早就能完成这些工作的一大部分。他甚至说“AI本身会在你读完博士之前就被更新迭代掉”。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对时间和速度的警醒。
根据研究,如今约70%的AI博士生毕业后直接进入私营领域工作,而两年前这个数字还只有20%。这说明学术界和产业界之间的节奏差距正在被拉大。传统的“学历=保障”的逻辑,正在被重新定义。
中国家长困惑:孩子还需要拼命高考吗?
这番话在中国家长圈炸开了锅。听到这些,父母们很容易慌:那孩子还要不要读大学?是不是读个博士就“浪费青春”?其实别急着下结论。这位专家也强调,未来真正能让人脱颖而出的,不再是证书,而是独特的视角、情感理解力、与人深度连接的能力。这些,恰恰是AI无法轻易替代的!
换句话说,孩子不一定要拿到一串长长的学位证书才算成功,而是要学会如何与人沟通,如何独立思考,如何在变化中保持韧性。这些品质,比任何一纸文凭更能支撑他们走远。
教育AI时代:被遗忘的学习本质是什么?
想象一个场景:孩子在画画时突然问,“如果有个机器人能帮我涂颜色,我是不是就不用动手了?” 这正是AI带来的典型疑问。我们可以回答:“机器人可以帮你快点完成,但你的想象力和创意,只有你自己能画出来。”
这就是我们要传递给孩子的核心——AI是工具,它能延伸他们的手,却替代不了他们的心。学习的意义不只是记住多少知识,而是保持探索的眼睛、提问的勇气、发现的喜悦。
就像一次家庭郊游,地图和导航能指路,但真正的欢笑和惊喜,只有亲身体验才能获得。
未来必备技能:中国家庭如何培养不可替代的孩子?
这位专家提醒我们,未来社会需要的不仅是技术知识,还包括情感韧性和人际关系。换句话说,孩子需要学会“做人”,而不仅是“做事”。
具体来说,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培养这些能力:
- 合作与分享:和朋友玩搭建游戏时,学会倾听彼此的想法。
- 解决问题的勇气:上次孩子搭积塔倒塌时,你是替他重搭还是鼓励他找原因?
- 情绪理解:遇到失败时,学会表达“我很难过”,而不是压抑。
这些看似小小的日常,其实就是未来最宝贵的“软技能”。
中国式平衡:如何让AI成为孩子的伙伴而非对手?
作为父母,我们总在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如果AI真的让某些学位过时,那起跑线本身是不是也需要重新划定呢?
不妨试着在家里设立一些“AI+生活”的小实验:比如让孩子用语音助手查明日公园是否开门,再决定要不要出门玩耍;或者用绘图工具玩创意,但同时也动手做手工。这样,孩子既能感受到科技的力量,又不会失去真实生活的温度。
这不仅是平衡,更是一种融合——让AI成为生活的调味料,而不是全部的主菜。
给中国父母的定心丸:不被AI淘汰的教育核心
这位专家的话语或许让人焦虑,但它也提醒我们:未来不是靠一张证书就能站稳脚跟,而是靠不断学习、不断适应、不断成长。
对父母来说,这其实是好消息!因为我们能给孩子最重要的陪伴,就是鼓励他们去发现、去尝试、去失败、去再爬起。AI的速度再快,也替代不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那份信任与爱。
或许未来的世界会变得陌生,但只要孩子心中有光、有勇气、有温度,他们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那才是真正的“学位”,不会过时,也不会被淘汰。
当AI代劳了一切,什么才是人类独有的骄傲?
Source: Ex-Google exec says degrees in law and medicine are a waste of time because they take so long to complete that AI will catch up by graduation, Yahoo, 2025-08-18 16:16: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