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几天,白宫聚集了亚马逊、谷歌、微软、OpenAI等科技巨头,共同签署了一项雄心勃勃的AI教育承诺。这项承诺的核心在于发挥AI教育优势。这意味着什么?我们的孩子将在课堂上与人工智能共舞,而作为父母,我们准备好了吗?
明白这意义后,咱们自然要问:老师能扛起这新角色吗?
AI素养成为新时代’读写算’的教育优势是什么?
这份名为《投资AI教育:致美国青年的承诺》的倡议,目标是在未来四年内为学校和教师提供资源支持,充分展现AI教育优势。但这不是简单的编程课升级——它旨在培养孩子们的AI素养,就像我们小时候学习读写算一样自然。
想想看,当我们的孩子长大后,理解AI如何工作、如何与AI协作、甚至如何创造AI解决方案,可能会像今天使用智能手机一样平常。白宫AI教育特别工作组主席Michael Kratsios说得好:”培养年轻人对人工智能的兴趣和专业知识对于维持美国技术优势至关重要。”
但这里有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当科技公司提供课程和工具时,如何确保教育的本质不被技术所主导?毕竟,最好的教育始终是关于培养思考者,而不仅仅是技术使用者。
老师怎么变身科技好搭档?这转变有门道!
你猜怎么着?研究发现(Henry等人,2021),老师深度参与课程设计才是AI教育成功的秘诀!科技可以提供工具,但教师才是那个懂得如何激发好奇心、培养批判性思维的人。
就像那次我看到女儿和朋友们在小区游乐场追逐玩耍时用树枝”编程”一个小型障碍课程——没有屏幕,没有代码,但充满了解决问题的创意和协作精神。技术应该增强这种天然的学习欲望,而不是取代它。
亚马逊承诺到2028年培训400万学习者,支持1万名教育工作者;谷歌、微软等公司也提供了大量资源和培训机会。但最关键的是:这些资源如何真正服务于教师的教学愿景,发挥科技教育优势?
科技与人文如何和谐共舞以实现AI教育益处?
研究发现AI课堂培养高阶技能仍有短板。比如分析中国中部98节课后,仅约三分之一课程让孩子评估或创造AI。AI带来的教育好处真的超乎想象,但需平衡发展。这提醒我们:技术工具很重要,但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更重要。
想象一下,未来的课堂可能不再是”计算机课”单独存在,而是AI思维渗透到历史、艺术、科学各个学科中。
白宫的倡议也强调了这一点:AI教育需要融入非计算机学科(Lin & Brummelen, 2021),让技术为人文服务,而不是反过来。
屏幕太亮,会不会挡住孩子眼里的星光?
父母如何在家培养AI素养并把握优势?
掌握AI教育优势,是父母在家培养孩子AI素养的第一步:
1. 从好奇心开始:不必急着教孩子写代码。先一起探索AI如何影响日常生活——为什么视频推荐总是那么准?语音助手怎么听懂我们的话?
2. 批判性思维优先:鼓励孩子提问:这个AI工具公平吗?它可能有什么偏见?就像我们教孩子不要轻信广告一样,培养他们对技术的健康怀疑态度。
3. 创意表达:使用AI工具进行艺术创作、写故事、做项目——让技术成为表达创意的画笔,而不仅仅是完成作业的工具。
4. 保持平衡:确保屏幕时间与户外活动、手工制作、面对面交流保持平衡。技术应该丰富童年,而不是定义童年。
我们如何共同设计AI教育优势的未来?
这项倡议最令人振奋的是它强调合作——政府、学术界、慈善界和行业共同解决国家挑战。作为父母,我们也是这个生态系统的重要部分。
我们可以与学校沟通,了解他们如何整合AI教育;我们可以分享资源和建议;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在家中培养那种科技无法替代的人文品质:同理心、创造力、批判性思维。
就像那个晴朗的秋日傍晚,看着孩子们在小区游乐场里边跑边笑,我们突然懂了:无论技术如何进步,童年的本质——好奇、探索、连接——永远不会改变。AI可以成为孩子们探索世界的强大伙伴,但真正指引方向的,永远是人类的心灵和智慧。让我们共同创造有温度的AI教育优势。所以,让我们拥抱这个充满可能性的新时代,但永远记住:技术服务于人,而不是相反。我们的孩子既需要AI素养,也需要那些让人类特别的情感智慧——而这两者,完全可以和谐共存。
Source: Big tech signs on to White House plan for AI education in US schools, Madshrimps, 2025/09/05 06:53: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