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深了,孩子睡着后,厨房里飘着咖啡的香气。
深夜,刚把孩子哄睡,手机“叮”一声,是班主任的消息。点开一看,心头一紧——老师说,最近发现孩子们太依赖AI,自己动脑筋的少了。
妻子点点头,轻声说:‘是啊,之前孩子总用AI写作业,现在有点担心。’
那一刻,我明白了教育不只是分数,更是思维的健康成长。
我坚信,AI不是敌人!它应该是一个超赞的陪练,一个能激发孩子无限好奇心的“思考伙伴”!
双面算法:帮助还是障碍?

有时孩子面对作业躺平,想用AI一蹴而就,心里也有些欣慰。
可当看到新闻里说‘依赖AI会削弱创造力’,突然心头一紧。原来,就像肌肉不锻炼会萎缩,思考能力也一样。
今晚一起看孩子的作文,问她:“这里用了AI吗?自己思考的部分藏在哪里?”
于是,我们定下‘沙盒规则’:数学公式必须自己推导,科学报告可以用AI获取灵感,但要用自己的话写出来。
当她说‘这部分是AI写的吗’,我笑着回答:‘AI是顾问,你才是主角。’
看着她专注的眼神,我心里突然亮了!没错,这才是学习啊!不是抄答案,而是发自内心地去搞懂、去领悟!那个瞬间,我第一次真正看见了思考的力量——原来,真正的成长,就藏在这些微小的觉醒里!
伦理探索者:比捷径更重要的学习

AI不是万能钥匙,需要引导孩子学会思考。
今天和学校一起尝试‘AI侦探游戏’——当AI生成‘男生适合学理科,女生适合文科’这类偏见,我们让她追问:‘为什么AI这样回答?有没有其他角度?现实中如何影响我们?’
最惊喜的是,她突然想起以前老师讲的张衡故事,笑着说:‘原来创新需要打破常规!’
此刻,我明白了,AI最好用来提问,而不是直接给答案。真正的学习,是让孩子们自己点亮那盏灯。
家校同心:让AI成为信任的桥梁

家校合作要透明。家长会上,我们和学校共同制定了AI使用规范:语文作业禁止使用AI,科学报告可作为辅助。
当老师指出孩子用AI写阅读作业出错时,我们并没有责备,而是和她一起寻找原因、改进。
有次老师分享她用AI整理对话写的感谢信,看到你眼里的光亮,她说:‘AI帮我们更好理解彼此。’
那一刻,我们知道,不是担心AI会取代孩子,而是如何与它共舞——AI这浪潮,躲不掉的!但我们有爱和智慧做船桨,怕什么?一起陪着孩子,乘风破浪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