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新闻说AI预计今年将导致30万个联邦工作岗位消失时,我不禁想起女儿昨天用积木搭建’未来城市’时天真的提问:’爸爸,以后的市长会是机器人吗?’ 这个问题让我沉思良久——当智能政务工具席卷公共服务领域,我们该如何为孩子准备一个既拥抱科技又不失温度的未来?
政府如何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从简单到复杂的转变?

研究显示,生成式AI目前主要协助政府工作人员完成邮件撰写、文件摘要等常规任务——就像有个不知疲倦的助手在帮忙处理文书工作。但更值得关注的是,智能政务工具在政府采购、法律咨询甚至公共福利分配等领域的应用正在快速扩展。
说到这里,突然想到这就像教孩子骑自行车:最初我们扶着车把慢慢引导(政府AI系统处理简单任务),但随着技术成熟,它可能逐渐学会独立骑行(承担更复杂决策)。太震撼了吧!关键是要确保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始终没有松开那双保护的手——也就是人类的监督和价值观引导。
AI取代30万岗位:我们需要担忧吗?

听到30万这个数字时,很多家长可能会心头一紧。但高盛的研究给了我们另一个视角:虽然智能政务工具会影响部分岗位,但实际面临完全替代风险的职位仅占2.5%。更重要的是,AI预计将为美国联邦 workforce 带来每年5320亿美元的效率提升!
这让我想到教女儿做手工:有时候用剪刀剪纸比用手撕更高效,但并不意味着手就失去了价值——只是工具改变了工作方式。政府AI系统本质上也是一种工具,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运用它。
AI时代下如何培养孩子的未来竞争力?

麦肯锡的研究指出,未来需求增长最快的领域包括STEM专业人才、教育与培训、创意艺术管理等——这些都是智能政务工具难以完全替代的人类核心能力。就像教孩子放风筝,既要懂得利用风力(科技工具),又要掌握收放线的技巧(人文素养)。
我们在家经常讨论各种职业会如何被科技改变。有趣的是,女儿总能发现AI做不到的事情——比如’老师会给每个学生不同的拥抱’,或者’消防员会安慰受惊吓的小猫’。
自动化政府:如何保留人文关怀?

政府使用智能政务工具时最令人担忧的或许是’责任归属’问题——当决策由算法做出,谁该为结果负责?这就像给孩子一个智能玩具:如果玩具出了问题,我们不能责怪玩具本身,而是需要追究制造者和使用者的责任。
研究发现,有些政府部门的技术专家与其他员工之间存在隔阂,这提醒我们:科技应用永远不能脱离人的监督和价值观引导。正如我们在家立下的规矩:’平板电脑是工具,不是玩伴’——智能政务工具应该服务人类,而不是取代人类。
培养AI时代下无法被取代的孩子

面对智能政务工具带来的变革,我最想传递给女儿的是三种能力:批判性思维(学会质疑技术的局限性)、创造力(做AI做不到的事)和同理心(保持人性的温度)。
有时候我们会一起想象:如果政府AI系统来管理幼儿园会怎样?就像幼儿园老师需要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给予关注,技术永远需要人性的引导——女儿笑着说:’机器人不会知道哪个小朋友需要额外的拥抱,也不会看懂我们画的抽象画是什么意思!’——看,孩子天生就懂得科技与人文的界限。
AI政府未来:科技与人文的和谐共生

虽然今天窗外多云,但我想起女儿常说:’云朵后面太阳永远都在’。智能政务工具就像这些云朵——它可能暂时遮挡阳光,但改变不了阳光的本质。
作为父母,我们不必恐惧技术变革,而是要帮助孩子理解:无论政府AI系统如何进步,人类的判断、情感和价值观永远是无可替代的珍宝。就像最好的风筝需要风才能飞翔,但始终离不开放风筝的人——我们的孩子,就是未来那个握线的人。
或许有一天,智能政务工具真的能帮助政府更高效地运转,但我相信,那个需要人类拥抱、理解和创造的世界,永远都会有我们孩子发光发热的位置。
来源:Is AI Running the Government? Here’s What We Know, Gizmodo, 2025/08/30 16:47: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