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去年iPhone16发布会上苹果如何滔滔不绝谈论AppleIntelligence的神奇吗?转眼一年过去,iPhone17发布会上AI几乎消失。从热捧到冷遇,这不仅关乎科技公司选择,更为每天为孩子挑选科技产品的家长带来深刻启示——当面临海量选择时,我们究竟该坚持什么标准?
为何消费者不再为AI功能买单?
CNET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11%的美国智能手机用户会单纯为了AI功能而升级设备——这个数字甚至比去年的18%还要低。与此同时,Deloitte的研究发现,虽然7%的受访者认为生成式AI功能会让他们提前升级手机,但这个比例在24-45岁人群中跃升至50%。
这些数字其实挺有意思的:科技公司拼命推销的AI功能,实际上并不是大多数人换手机的主要原因。就像我们不会因为一个厨房电器有多智能而购买它,最终还是要看它能不能很好地完成烹饪任务一样。
AI承诺与现实落差有多大?
去年WWDC开发者大会上展示的许多AppleIntelligence功能,要么发布时悄无声息,要么被推迟到后续的软件更新中。这种承诺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让人不禁想起那些号称能让孩子”三天学会编程”的教育应用——宣传很美好,实际效果却需要时间来验证。
更值得注意的是,许多用户对AI技术仍持合理怀疑态度。YouGov的调查显示,60%的消费者担心AI功能主要是公司收集用户数据的方式,38%的人认为这些功能会耗尽电池寿命。这种谨慎态度,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科技发展的理性思考。
极致超薄设计藏着什么启示?
这次发布会的主角是全新的超薄机型iPhone17Air、新AirPodsPro3和AppleWatch。苹果似乎在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好的科技产品不应该只是功能的堆砌,而应该是设计与实用的完美结合。
这让我想到给孩子选择玩具时的情景——那些功能繁多、声光效果炫目的玩具,往往不如一个设计精巧、能激发创造力的简单玩具来得持久。科技产品也是如此,最薄的不一定是最好的,但追求极致设计的精神值得赞赏。
科技巨头如何跨越学习曲线?
苹果这次的选择看似突然,实则有其必然性。OpenAI今年估值达到3000亿美元,预计到2029年将消耗1150亿美元;Meta在ScaleAI上投资超过140亿美元后,又花费数十亿美元聘请顶级行业研究人员。在这种烧钱竞赛中,苹果选择暂时放缓脚步,反而显得难能可贵。
这让我想到带孩子——不是别人学啥我们就非得跟着学。有时候,慢一点打好基础,比盲目追赶更重要。
育儿科技选择需要哪些新思维?
作为家长,我们从苹果的这次转变中可以学到什么?首先是保持理性——不要被炫目的新技术名词迷惑,而是要关注这些技术真正能为我们和孩子带来什么价值。其次是重视平衡——科技应该服务于生活,而不是反过来。
最后,也许是最重要的一点:给孩子选择科技产品时,我们应该更关注产品的实用性、安全性和创造性,而不是单纯追求最新的功能。毕竟,最好的科技是那些能够增强而非取代人类体验的技术。
科技与人文如何再相遇?
苹果这次发布会的转变,可能标志着科技行业开始进入一个更加成熟的阶段——从追求炫技回归到关注用户体验,从盲目跟风转向理性创新。这种转变对整个行业来说都是健康的。
对我们家长而言,这提醒我们在科技浪潮中保持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无论是选择手机还是为孩子选择教育科技,我们都应该基于实际需求做出决定,而不是被营销话术所左右。毕竟,最好的技术是那些能够丰富我们生活而不打扰它的技术——就像一场恰到好处的细雨,滋润万物而不喧哗。
来源: The Most ‘Awe Dropping’ Part of Apple’s iPhone 17 Event? AI Barely Came Up, CNET, 2025/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