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餐桌上,孩子突然问我:“爸爸,电脑里住的人是真人吗?”那一刻我愣住了。这句天真的提问像一束光,照进了我们每天都在用却未必真正理解的数字世界。
我意识到,这不只是七岁孩子的好奇,而是整个“AI in education”时代的第一声叩门——我们该如何把“真实”与“诚实”这两个词,种进孩子小小的心田?
AI魔法背后的现实故事
我拿来一张纸、一支蜡笔,边画边解释:“电脑也能用数据这支蜡笔,唰唰唰画出新的脸。”
孩子眨眨眼:“那他们可以来我家玩吗?”
我笑着说:“他们只能住在屏幕里,不会口渴,也不用换鞋。”
重点来了:技术本身不邪门,邪门的是我们“以为”它就是真的。在电脑随便点点就能变出一张“完美”照片的年代,越炫目的表象,越需要家长陪着孩子一起拆盲盒。
培养数字时代的小侦探
周末上午,我把平板递给她:“来,当小侦探!我们一起查这条视频是谁做的。”
她像寻宝一样兴奋,先点“关于”,再搜作者名字,最后比对外网图片。
我鼓掌:“满分!下次看到夸张标题,先停三秒,问三句:谁写的?为什么写?还有别的说法吗?”
就这样,“先怀疑,再相信”成了我们家新的餐前祷告。
诚实,超越时代的最闪亮能力
上周她打翻牛奶,主动拿来抹布:“爸爸,我弄错了,但我可以补救。”
我蹲下来与她平视
真实的关系,就是敢把“我不完美”说出口,然后一起把地板擦干。
那一刻,比任何AI生成的“完美小孩”都耀眼。
我告诉她:“你的真样子,早就够珍贵,根本不需要滤镜。以后无论技术多魔幻,记得先让心连网,再让设备连网。”
全家一起培养的数字安全习惯
吃完泡菜起司熔岩吐司,我们围在路由器旁,像给植物浇水一样给它改密码。
每人说一条“信息分享前的小口诀”——
妈妈:“地址不随便。”
孩子:“自拍先问爸妈。”
我:“陌生链接不点,点了就唱《三只小熊》跑三圈!”
笑声中,防火墙就悄悄砌好了。当然,跑完三圈已经喘得没空点坏链接了
共同创造温暖的数字未来
夜里熄灯前,她抱着小兔子问:“爸爸,以后AI会不会也有心跳?”
我摸摸她的头:“技术没有心跳,但使用技术的人有。只要把诚实、善良、信任装进行李箱,无论走到哪个虚拟城市,我们都能找到回家的路。”
就像晚餐后那杯温热的麦茶,关于AI、关于成长、关于爱,最好的教育从来不是惊天动地,而是肯花时间一起把问题嚼碎,再笑着咽下去。
让我们牵着孩子的手,把“AI in education”变成一趟全家冒险——一路撒下诚实的种子,收获温暖的未来。说不定哪天,她会教她的机器人“请先学会道歉”
Source: AI-Powered Impostors Are Getting Hired. Here’s How, Forbes, 2025/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