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虹膜成为孩子的“护照”——爸爸该如何拥抱Altman的“世界计划”?

孩子好奇地望向虹膜扫描仪

上周带女儿放学回家,她像往常一样把路边的小石子当宝藏装进背包。我随口问:“如果爸爸用魔法镜头拍下你的眼睛,就能证明你是独一无二的‘宝石猎人’,你觉得酷吗?”她眼睛一亮,大喊“我要!”——没想到,这句童言竟撞上热搜:Altman想让全世界每个人都做一次虹膜扫描。爸气管瞬间绷紧, but职业本能告诉我:别急着关镜头,先看底片。

虹膜扫描,到底扫出什么?

虹膜照片转化为12800位二进制码示意图

简单说,设备拍一张超高清热图,识别眼睛上像银河一样的纹理,再把你独一无二的风景翻译成一串12,800位的密码。对比指纹,它更难复制;对比面部,它不受口罩影响。对我们这些常旅行的家庭来说,就像登机口那台机器,只要把脸凑过去,门自动打开——只是这次“登机口”可能是任何App、任何社区大门,甚至未来的课堂签到

Altman把这种全球ID称作“人类证明”。他描绘的世界很温柔:没有机器人冒领优惠券,没有假账号霸凌孩子,人人都能领基本收入。听起来是不是像故事里每个人都被看见?但别忘了,钥匙越万能,门锁越要小心

当技术承诺“让世界更信任”,家庭的第一反应必须是:先让信任回到餐桌。

爸妈的三把“安心钥匙”

不用恐慌,也无需拒之门外;用这三把小钥匙,就能把庞大系统转成孩子也能安心戴的“数字手环”。

第一把:最小暴露原则。只上传“必要那一帧”。如果学校或活动方要求扫描,问清楚:能否只保存哈希码而删除照片?能否本地完成识别?就像出门前把行李箱先秤重,问清楚再上传,别一股脑全塞。

听起来像开行李箱密码,对吧?

第二把:双重身份小马甲。教会孩子在公开平台用昵称,把真实姓名留在家里的小饭桌旁。虹膜码若只能对应一串随机的“游客编号”,就算外泄也无法直接锁定本人。

第三把:定期刷新密码空气。虹膜不可改,但配套授权可以。每季度带孩子一起检查授权清单,就像清理旧玩具,把长久不用的App“断舍离”。让监管成为亲子仪式,而非枯燥任务。

当AI认出孩子的眼神,还能学什么?

女儿用蜡笔给机器人画彩虹眼睛

我女儿最近迷上画“机器人朋友”。她说,要帮它们点上“能看到善良”的眼睛。这句童语提醒我:AI拿来学东西,不只是分析成绩,也能教孩子回看自己。当扫描技术普及,不妨把客厅变成实验室——用家里的平板尝试可视化Demo,让她看见人类纹理与机器码之间的桥梁。她会发现,数据不是冷冰冰的,而是藏着祝福的诗。

那天,她指着图样问我:“这串0和1里,有我的笑声吗?”我回答:“也许没有,但正因为知道你真实的笑声,爸爸才更努力让这串数字被善待。”那一刻,技术回归到爱的原点。

写在最后:父母的眼,也要对焦

Altman的宏愿像一列高速列车,我们的孩子可能一出生就拿到“数字月台票”。与其拦车,不如教他们安全上下车;与其遮住眼睛,不如握住他们的手,先看穿镜头的本质,再把镜头对准更广的星空。

下一次社区活动若出现虹膜拍照亭,我会蹲下来对女儿说:“走,咱们去让机器认识善良的眼睛。”然后一起读条款、一起关权限、一起笑着走向滑梯,因为我知道——最可靠的扫描仪,一直是父母陪孩子同行的目光

来源:Sam Altman wants his new company to scan the irises of every human on Earth,《纽约邮报》,2025-09-11

最新文章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滚动至顶部